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语类考试 > 正文

期刊动态《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第一期摘要一览

类别:外语类考试 日期:2017-9-16 13:13:00 人气: 来源:

  我国外语类重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AM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籍和性别作为主要变量对Brown和Levinson的“负面子”理论在“给予”言语行为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对影响估算面子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元语用考察”,并对“给予”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中美两国研究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摘要:无论是汉语的“四字格”还是英语的“四词格”都有各自的构式框架。本文基于构式语论,通过对“四字格”和“四词格”的对应关系及其表达方式考察,发现“四字格”和“四词格”有其对应性,且具有相同/相似的表达方式。其特点:一是“四字/词格”是学得的形式和意义以及话语功能的对子;二是由复句紧缩而成;三是结构框架大都是由成对的副词性关联词语组合而成,且具有韵律性特征。“四字/词格”都可能遵循从凝固化到构式化到习语化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规律。

  摘要:及物性作为重要的语法范畴,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形式的研究视角认为及物性是句法问题而非语义问题,将其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二分概念,但对于大量语言事实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类型学研究认为,及物性是小句特征,是一个连续体,但相关研究大都局限于对语言现象的纯粹描写,对小句及物性高低的判断,及物典型以及影响因素等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及物性研究,对前期研究的局限进行了补充,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语言形式、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认知的及物性研究需要结合语料库以及实验的研究方法,使其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Way构式一般表征空间创位移事件,是一种高能产的论元结构构式,可看作一个复杂范畴。本研究借鉴Langacker的范畴化网络分析框架和Talmy的运动事件概念框架,采用语料库方法,从历时演化视角分析way构式的语义扩展模式及其高能产性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1)way构式的图式构式义横向经历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隐喻原型性扩展;2)其实例构式的准入动词群在运动事件概念框架下经历纵向的转喻性扩展;3)范畴化网络分析框架可以将构式语义发展与动词准入机制有机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解释way构式高能产性的问题。

  摘要:Generic sentences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引起国内外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目前,学界对Generic sentences理解不同,在国内出现了五种译名。根据现有研究,从Generic sentences的特点、含义出发,本文提出Generic sentences是描述某类事物某种区别性特征的命题,宜译为“概称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Generic sentences特点的认识,深化Generic sentences的相关研究,也有益于探讨译名原则。

  摘要:本文以语言学领域评价理论(Martin 2005)情感子系统和计算机领域关于被评价对象的定义(Bloom2011)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危机新闻评论的情感评价特征。研究发现,危机评论的情感表达具有阶段性特征,而且它与危机评论议题的设置、被评价对象的选择关系密切。该研究将为中文危机评论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也将为危机评论如何正确引导,如何及时了解观点,并制定有效危机政策、成功化解危机提供有益的范式和参考。

  摘要:以SFL的语境语言模型为指导探索学术论文摘要语类的意义发生模式,可有效规避现有研究局限于“语步”构式、从话语“文化规约性”视角对其进行表层描写的不足。研究发现:学术论文摘要属宏观命题性话语,其语类结构呈“纲要式”倾向,依次由“引介研究背景”、“概述研究过程”、“阐述研究意义”三个阶段构成,分别在确立研究理据、展示研究信/效度、肯定研究价值的修辞动机推动下,彰显研究的重要性、科学性和价值。本研究对学术语篇语义研究与学术读写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使”字句是现代汉语典型的致使句式,英语不存在一种单一句式与之完全对应,这给汉英对比研究留下极大探索空间。本文以Talmy的致使义理论为框架考察“使”字句的语义。研究发现:一、现代汉语致使元素“使”可对应英语中的迂回致使动词make,allow等,也可将致使义词化并入到另一词汇致使动词bend,distort等词中。二、“使”字句多以SVOC句式构建,但英语中可对应的句式有:SV(O)C,SVOA,SVP,SV,SVO,SVO+INF.。三、使因事件型是“使”字句最基本的致使义类型,遵循使因事件在前,受因事件在后的语言表征顺序。本文结合TED Speeches平行语料库验证了Talmy致使义理论对汉语“使”字句的适用性,解决了“使”字句和英语当中哪些句式对应的问题。

  摘要:中医古籍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其中情感隐喻是一大特色,它对中医学抽象的情感体验概念化、范畴化以及中医理论术语和模型的创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从情感隐喻的角度探讨《黄帝内经》中情感隐喻的类型、功能以及认知机制,以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中医理论语言的特点及其规律。

  摘要:动结式复合动词从形态上一般由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成分组合生成。Talmy提出的普遍虚构模式既体现在复合动词各成分之间在结构层面的范畴化手段中,也体现在语义层面的致使关系上。研究发现,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语义上,复合动词的普遍虚构模式特征保持一致,且普遍虚构模式与非普遍虚构模式之间具有拓扑性,即动结式复合动词从非普遍虚构模式向普遍虚构模式的渐进。

  摘要:Halliday(1975:239-265)所说的儿童语言发展过渡阶段(或第二阶段)是观察儿童如何从原型语言逐步过渡到语言的最佳时段。现有研究关注的都是儿童早期学习表达意义的各个阶段有哪些语言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是如何一一得到体现的。本文将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来探索中国儿童是如何逐步掌握母语的下列八个子系统而学会表达不同意义的:1)宏观功能(macrofucntion);2)及物性(transitivity);3)人称(person);4)语气(mood);5)归一度(polarity);6)体(aspect);7)象似性(iconicity);8)逻辑连接性(logical connectivity)。本研究发现同一子系统中的各个选项不是在某个时间同时出现,并从儿童的成长规律角度对上述发现提供了初步的解释。

  摘要:思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Moore 2011)。为了实现完整的外语教育、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交流变革以及重塑其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我国的大学英语必须以思辨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具有双重目标,即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以及大学英语三大主要内容的有机结合,这两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鼓励学生对语言形式-观点的智识性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基于Moore(2011)以及Alnoie(2013)的理论模型,本文建立大学英语课堂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整体性框架,提出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任务必须与整个大学、以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思辨能力培养任务相契合。同时,确定了理解、评价、扩展、应用和反思等五个大学英语课堂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任务,旨在促使大学英语培养的思辨能力的有效迁移,促进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目的的共同实现。

  摘要:近年来,中国学生外语高分低能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学生外语知识和外语能力如何有效融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任务教是在国外受到关注最多的语言教学流派,在众多教学项目中成效显著,影响深远。鉴于此,本文将综述任务教30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重点介绍国外最新的研究动向,包括任务特征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任务评估和任务能力的迁移、教师的培养等,分析其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以期为国内的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理论及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引介悉尼学派基于语类的支架式学术读写能力教,介绍了语类教的理论来源、理论发展和教学步骤,进而结合David Rose的“以读促学”与王初明的“以写促学”,一种将交互与支架构建融于课堂的读写结合教学新模式,并探讨其对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摘要:《美国文学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自主编写的大型国别外国文学辞典,遵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编撰方针,在充分尊重美国主流评价的基础上,努力反映国内的关注,服务于中国的需要。本文从编写者的角度,通过词条选择、评述视角、编排模式、译名规范和研究指南等几个实施编写的具体方面,讨论客观性、文化语境、辞典内容的适用、译名的合等外国文学辞书编写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摘要:情景的重要性根据小说不同而不同。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情景是从属于母题的静态描写,而在各种文学和实验写法盛行的20世纪文坛,这一说法无疑具有很大局限性。本文认为情景在小说中是动态的,并以戴维·洛奇代表作《小世界》为个案研究其情景的动态性。文章以“情景框架理论”为基础,展示原型情景框架和典型情景框架如何借助读者“普通知识”与“文本特定知识”之间的冲突、“典型文本知识结构”与“文本特定知识”之间的冲突和“文本特定知识”内部的冲突动态建构《小世界》中虚幻情景的意义、气候情景的意义、物品情景的意义和冒险情景的意义。最终小说通过情景的动态性达到对整个场景、整部作品、甚至整个时代的广义的反讽。

  摘要:情景的重要性根据小说不同而不同。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情景是从属于母题的静态描写,而在各种文学和实验写法盛行的20世纪文坛,这一说法无疑具有很大局限性。本文认为情景在小说中是动态的,并以戴维·洛奇代表作《小世界》为个案研究其情景的动态性。文章以“情景框架理论”为基础,展示原型情景框架和典型情景框架如何借助读者“普通知识”与“文本特定知识”之间的冲突、“典型文本知识结构”与“文本特定知识”之间的冲突和“文本特定知识”内部的冲突动态建构《小世界》中虚幻情景的意义、气候情景的意义、物品情景的意义和冒险情景的意义。最终小说通过情景的动态性达到对整个场景、整部作品、甚至整个时代的广义的反讽。

  摘要:的欧洲入侵者在殖民话语体系下建构了“盎格鲁至上”的身份认同,要求非盎格鲁族群放弃各自的独特传统,完全于盎格鲁社会的文化规范,即“盎格鲁适应”。在后殖民时代这种认同受到了挑战与质疑,寻求身份的性成为欧洲殖民者未来无法绕开的绊脚石。部分具有远见的白人作家将个人困境的现代性书写与民族困境的历史性有机结合起来,重新审视欧洲白人入侵者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以消解傲慢的“盎格鲁适应”,为这个建立在流放犯基础上的国家寻找未来。

  摘要:庞德的《诗经·关雎》与原作的差异表现在意象、意境、形式等各个方面,与原作似乎是两首平行、的诗歌,但它在生成上与原诗有根本的联系。他在中对意象、尤其是女子意象进行了显著的丰富与重塑,并将形、声、色糅合于一体。他的具有明显的现代诗特征。庞德译诗的生成方式与他对表意文字的挚爱有绝对的联系,他认为表意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文字的构词法,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认知方式。他的翻译指向的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诗歌写作方式,而非以再现原诗为目标。

  语境参数视角下商务新奇隐喻汉译新探索——兼论隐喻解析过程的理据性及建构性王俊超    邓薇     曾利沙

  摘要:商务英语新奇隐喻频繁出现,使商务英语更具生动形象性和可读性,但也给隐喻识解和翻译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往对新奇隐喻的分类及对其识解机制的分析方法是基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相似性的映射,忽略了跨域投射的语境参数的突显性机制。本文尝试以语境参数论为理论分析工具,对隐喻的突显与识解机制进行创新性拓展研究。语境参数具有对隐喻特征进行突显、映射、排除和强化等认知功能,为商务英语隐喻理解和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思维运作机制提供可阐释与可操作性的理论方法。

  摘要:Snell-Hornby(2001)曾遗憾地指出尽管文体影响着我们对文本的建构和解读,但是翻译研究历来缺席文体学视角。这一缺憾终于在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到来之后得到改善。那么,区别于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翻体学的核心议题是什么?十多年来,语料库翻体学的理论体系革旧鼎新,相较Mona Baker(2000)风格研究的滥觞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此类研究基础上提出语料库翻体学理论参照框架,主要包括元理论(即翻译学、文体学和语料库语言学)和交叉理论(翻体学、语料库翻译学和语料库文体学),多元学科交融思想呈现了融合、共生、互动的超学科研究新气象。

  摘要:大量国外的影视剧作近些年输入我国,有的剧作甚至非常受欢迎,因此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成了一个热点研究话题。通过对比汉语字幕和英文原文可以发现,很多影视剧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其汉语字幕采取了归化翻译策略是密不可分的。美剧《破产姐妹》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该剧的中文字幕翻译采取了三种归化策略。

  摘要:翻译研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实现了三次重大的转向,每一次重大转向的背后都体现为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翻译范式的嬗变改变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方法和重心,从而推动了翻译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尽管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在翻译研究中,新范式代替旧范式并非意味着旧范式的,同一时期不同的范式可以同时并存,只是侧重有所不同,这也是翻译范式不同于科学范式之处。此外,哲学研究范式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借鉴现当代哲学研究的相关来审视翻译,可以为翻译研究注入新的血液,打开新的通道,从而突破学科界线,实现二者研究的视域融合。

  摘要:近百年来,汉学家陆续翻译出版了《楚辞》的各种英译本,为推动文学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总结他们的翻译成就和影响,是目前典籍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但现有的研究对汉学家的译本注释关注不够。《楚辞》的译注不仅是重要的翻译策略,而且是反映了对中国文学翻译叙述的弥补功能、阐释功能、延伸功能、传承功能和重塑功能,译本的注释对中国文化经典外译的和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庞德的《诗经·关雎》与原作的差异表现在意象、意境、形式等各个方面,与原作似乎是两首平行、的诗歌,但它在生成上与原诗有根本的联系。他在中对意象、尤其是女子意象进行了显著的丰富与重塑,并将形、声、色糅合于一体。他的具有明显的现代诗特征。庞德译诗的生成方式与他对表意文字的挚爱有绝对的联系,他认为表意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文字的构词法,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认知方式。他的翻译指向的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诗歌写作方式,而非以再现原诗为目标。

  欢迎关注《外语教学》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网站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中国知网链接)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资源来源网络 如果侵犯了你的利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