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院士的三次考研:从39分到93分的逆袭之路
薛其坤院士,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材料物理学家,曾经在学术之路上经历过三次考研的磨练。或许大家对成为院士的伟大成就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背后曾有着怎样的努力与坚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薛其坤的考研故事,看看这位院士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学生成长为如今的科研领军人物。
初尝考研之困:39分并未打倒我
1984年,薛其坤从山东大学毕业后,怀揣着科研愿望的他,选择考研来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然而,第一次考研,他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数学,结局仅考得39分。这个分数,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失落,但薛其坤却没有气馁。他表示:“这并不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击,反而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反思,似乎成了他日后成功的重要契机。
再战考研:智慧的积累与蜕变
经过一年的复习,薛其坤选择再度出征。当他报考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时,依然遭遇了挫折,再次拿到了39分。在许多人看来,他的信心可能会摇摇欲坠,但他却依然保持着乐观态度:“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困难,我要更努力。”经过再次反思与加强自己的基础智慧,薛其坤愈发清楚自己追求科学的理想有多么珍贵。
三度考研:实现愿望的时刻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薛其坤终于在1987年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这一次,他的量子物理专业科目获得了93分的高分。这不仅让他实现了自己的研究生愿望,也为他今后在科研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科学的魅力坚信了我对于追求的执念。”
坚持与努力:培养“7-11灵魂”
在清华大学,薛其坤以其早上七点到实验室,晚上十一点才回家的职业作风,赢得了“7-11院士”的称号。这份坚持与努力,与他在考研时的拼搏灵魂并无二致。无论是个人进修,还是日常职业,他相信只有追求极点,才能带来更大的收获。
拓展资料:追求科研的乐趣
薛其坤院士的三次考研经历,无疑是他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一环。从未放弃、不断反思,到最终成功,他的故事深刻地诠释了追求科学的意义。如今,他将这份灵魂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希望他们也能在科学的道路上,怀揣激情,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这条漫长的科研道路上,让我们共同铭记:坚持、努力和热爱,才能开创更加伟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