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研究所:推动空气质量研究的前沿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研究所:推动空气质量研究的前沿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研究所(下面内容简称“大气所”)作为民族在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空气质量的监测与模拟研究。近期,在第二届“地球体系数值模拟科学大会”上,大气所发布了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排放与大气经过集成耦合社区模式(EPICC-Model),并宣布其源代码开放。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为我国空气质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随着环境难题的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大气所针对这一动向,积极响应民族号召,在民族天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聚焦于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机制。此次推出的EPICC-Model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模式经过20余年的研发积累,以科学架构和标准版本管理体系为基础,具备了强大的模块集成能力,能够支持多个科研团队的协同开发。

EPICC-Model模式的亮点在于其开源特性和模块扩展性。总共有超过20万行的程序代码,涵盖了气相化学、液相化学、非均相化学等多种多相大气化学经过,同时结合了物理经过如平流、扩散和干湿沉降等。这种多元化的设计,使得该模式能够科学、合理地表征氮氧化物、臭氧以及细颗粒物(PM2.5)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生消演变经过。

更为重要的是,EPICC-Model通过耦合理化经过不确定度分析技巧,支持新机制和新模块在模式中的快速集成。这一特性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大气污染的复杂性,为解决水气土污染等难题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科学工具。同时,该模式还能够适配多个符合中国特征的物理化学新机制,为我国特有的大气复合污染提供更为精准的模拟方案。

在这一新模式发布之际,大气所的研究人员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需要科技创造、政策制定以及公众参与的共同努力。大气污染难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使得依靠单一研究团队的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因此,EPICC-Model的开源发布,意味着将打破以往由单个研究团队主导研发的局限性,形成开放协作的科学研究新模式。

展望未来,EPICC-Model的推出不仅为我国大气物理研究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推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全国乃至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未来将能够在水土气污染综合治理、新污染物及重金属治理等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并为“秀丽中国”的建设贡献更多的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推出EPICC-Model,为解决当前严峻的大气污染难题提供了科学的帮助与支持。该模式的开源不仅将促进全国各科研团队之间的协作,也为全球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大气所的创造努力,将继续引领大气科学的研究与操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高峰。